2011年1月6日 星期四

歲月美景 - 吳政璋



( 彰化縣 芬園鄉 / 2007 / 吳政璋 )


吳政璋的「台灣『美景』」系列
是這一期剛出爐的 ACT 「藝術觀點」攝影專輯
可能有許多人買不到這本雜誌
先在網上介紹一下










( 學校 / 2007 )


「學校」是系列作品中,較不具「公眾環境」意涵的空間

約兩年前的某日下午
在承受著接二連三的職場與生活挫折之下
帶著「失序」般的心情
使用「攝影」來表達對當時生活的感受
是一個偶然的嘗試,也是「台灣『美景』」系列拍攝的開端

我站立在日常工作的空間當中
以自拍的方式於長時間曝光的過程
手持小型閃光燈對著自己的臉進行多次的曝閃
而完成了這個畫面
「閃光」是一種能量累積的瞬間爆發
光線瞬間的釋放
如同累積在生活中的種種困境與挫折
找到了情緒的出口一般
在無人的空間中
彷彿抽離了現實進入了真空的情境
只留下對環境的「無言」抗議











( 雲林縣 台西鄉麥寮鄉交界 / 2009 )


「台灣『美景』」系列影像是對身處環境(台灣)表達個人的觀察、體驗及意見
透過「攝影」創作尋找內在情緒抒發的途徑
拍攝的過程,我站立在環境中,
於「長時間曝光」下使用瞬間強光對臉部進行多次的曝閃
強光如同一種情緒的釋放
而感光材料累積光量的特質
「失控」的製造出「過量」的光
造成人臉的「盲目」與「失明」
影像呈現形式之視覺美感的同時
隱藏著視覺之外的「環境」問題與「美」的矛盾感受
暗示環境存在的荒謬與矛盾

「台西」中的海水、蚵架與石化工業的夜景形成特有的「美麗」景象
又如「漂流木」、「T-霸」及「電線」等等的存在方式
看似美麗風景的影像背後
隱藏著荒謬的並置與致命的環境危機
一個面無表情的「人形看板」冷漠的面對大衆
面對存在於周遭的環境
彷彿抽離了現實進入了真空的情境
對環境存在的現狀只能「視而不見」

「台灣『美景』」的系列影像中
從對環境認知的「紀實」觀,到「超現實」的冷靜批判
雖然對台灣環境現狀有某種程度的失望與悲觀
但也企圖在「失控」的「美景」當中尋找一種反省與改變的可能


( 吳政璋 )











屏東縣 九如鄉 / 2009
















屏東縣 墾丁南灣 / 2008.
















嘉義縣 東石鄉 / 2009
















南投縣 清境農場 / 2007
















南投縣 埔里省道 / 2008
















台中縣 龍井鄉 / 2007
















南頭縣 名間鄉 / 2007
















南投縣 南崗工業區 / 2007
















桃園縣 慈湖紀念雕塑公園 / 2008








台灣容顏的缺席與再生
-- 試論吳政璋的「台灣『美景』」系列

( 張世倫 )


吳政璋的攝影作品
具備一套高度規格化的美學邏輯與操作程序
影像裡宛如幽靈的主角
千篇一律地獨自現身在色調濃厚、怪誕雜亂
令人煩躁焦慮,卻又那麼熟悉常見的台式景觀裡
我們瞧見,影中人的面容被光線抹除
殘留在臉上的,僅是一片炙熱空虛的荒蕪白熱
他的軀體僵硬直立,雙手擺放身後
身上衣物中性低調
像是某種辨識度奇低、欠缺個人特色
卻又不得不套上的群體制服
置身於殘破病態的社會現場
主角的姿態既像是某種規訓制約下的柔順客體卻也可以是凝視控管之權力主體
他該為眼前的地景面貌負責
抑或僅是無知、無奈、無能
甚至無動於衷的旁觀者?
他是在考察、沈思、賞玩、懊悔
或只是到此一遊的過客旅人?

無臉人就像一個曖昧含混的空白文本,等待意義詮釋的填充補足

吳政璋挪用風景攝影慣用的俗套——例如講究景深、長曝光時間、黃昏時分拍攝
講究色溫等——拍攝弊病叢生的台灣地景
它們可能肇因於政治、生態、文化、經濟等社會問題
但在風景攝影的視覺風格「翻譯」下
不約而同呈現一股反差強烈的諷刺色彩
缺陷的環境病徵
如今卻用風景攝影的陳腔濫調(而不是社會批判慣用的黑白紀實攝影典範)
在台灣「美景」的宏大敘事下強迫現身
使得「台灣性」(Taiwaneseness)的「美」與「不美」、「可見」與「不可見」之間
形成無可迴避、充滿矛盾,而互為表裡的辯證關係
我們不禁會問:什麼構成了具有台灣特色的「美景」?
「美景」的呈現有何視覺潛規則?
「美景」的影像生產過程裡,又包含了什麼樣的篩選排除機制?
當往昔被忽略漠視的面向
被庸俗的美學化風格逆轉凸顯
又會產生什麼樣的意義與效果?

面對著「以台灣之名」呈現的「美景」
照片裡不斷現身的神秘無臉人
也頗為神似旅遊景點常見的人形拍照立牌
空蕪的肖像處任君填補
而其所欲召喚的身份(identity)在此
也只能是所謂的「台灣人」了
事實上,「台灣『美景』」除了鬆動了風景攝影與國族意象的連結外
另外一個質疑的面向
則是攝影肖像與國族性的關連
而這在此一系列最早(2007)的展出名稱「台灣之『光』」裡
尤其明顯

做為一個不斷回收與再生產的媒體詞彙
「台灣之光」指涉了人們潛意識裡某種無法化解的焦慮情結
我們一方面自卑於地位低落的「次」國族身份
卻又渴望獨特秀異的個人成就
能夠提升「台灣」的國際「能見度」(visibility)
稍微彌補纏繞心頭的集體失落
「台灣之光」一詞牽涉的
便是一種能否被「看見」的、關於「可見性」的視覺政治學

「光」(light)的修辭隱喻狀似簡單
實則具備歧異繁複的多義性
它一方面烘托出國族主義意欲肯定的「榮光」(glory)與「光明」(brightness)
但在吳政璋的視覺介入下
台灣之「光」也可以是一種消抹個體特徵、隱含毀滅色彩的影像暴力
壓迫張力之大,足以使人面貌模糊、姿態馴服
影中人消逝的容顏
象徵了備受膜拜肯定的「光」之敘事
所潛藏的負面(negative)意涵
那是一種「光禿荒蕪」(bareness)的內心風景、含混模糊的國族身份
以及毀壞頹圮的周遭環境

事實上,整套視覺「可見性」的前提條件
就是建立在光源的適度存在
而攝影術最原初的定義之一
便是「光的書寫」(writing with light)
風景攝影為了追求景深與色溫
通常慣用小光圈與慢速快門拍攝
極度考究那宛如公式的「正確曝光值」
吳政璋刻意遵循這套匠氣的手法拍攝地景
卻在快門啟動時
用手持閃燈瞄準自己的面容擊發
使得主人翁的臉部輪廓在「過度曝光」下不復存在
「正確曝光」的地景風情,則盡是社會病理的殘存痕跡
我們卻又不能否認
它們的確具備某種獨一無二的「台灣特色」
而面容模糊的影中人在「過度曝光」的處理下
彷彿是被光線烙釘在光怪陸離的荒謬景觀裡
而難以逃逸超脫
彷彿意謂著身為「台灣人」的歷史共業、宿命悲哀
與無能為力

「台灣之『光』」的英文標題「I‧DIE‧WANT」
適足以說明吳政璋作品濃厚的辯證色彩
這句不成文法的句子
既是「愛‧台‧灣」的台語諧音
卻又是「我」、「死亡」
及「欲求」的單字組合
二者宛如一體兩面,界線模糊
代表著國族情感正負相依的雙面刃性質
這種正反相依的辯證性
就像可見性與攝影術所倚賴的「光」
若缺乏光線,萬物皆不可見
凡事皆蒙昧昏暗而難以啟蒙(enlightened)
但過度強烈、近乎獨斷的「光」
卻也讓人昏眩狂亂而雙眼盲目
反倒不再視野清明
吳政璋刻意凸顯攝影術的「正確曝光」與「過度曝光」
挪用風景攝影的匠氣手法刻畫社會地景
再將影中人的面容策略性的抹除
藉此質問觀者
面對土地的崩壞與瓦解
我們又該如何是好?

在吳政璋的鏡頭下
「台灣人」彷彿是個喪失容顏的群體
但這並不意味著他的作品必然是「反肖像」的
相對於主人翁模糊空白的臉孔
周遭地景卻蘊含著豐富的層次細節
就像是一系列佈滿皺紋、千瘡百孔
充滿歷史軌跡的「臉」
Walter Benjamin在’A Short History of Photography’裡
刻意模糊肖像與地景的界線
他借用心理分析的詞彙
主張攝影開啟了肉眼難以洞察的「視覺無意識」(optical unconsciousness)
使得影像世界的「面相」(physiognomic aspects)得以見諸於世(visible)
於是,Karl Blossfeldt的植物攝影宛如另一種容貌學考察
Eugene Atget巴黎街景雖然渺無人煙
卻也可以是這座都市的地景肖像
反倒是August Sander的20世紀初的德國威瑪共和人像攝影
在Benjamin 眼中再也不算是嚴格定義下的個人「肖像」了
因為這些容顏不只刻畫著個別被攝者
更代表著他們背後的社會階級與職業群體
面相、地景與社會環境的界線與區隔
不再那麼不證自明
而是可以彼此滲透、互相影響
「面相」不再侷限於人的臉部面容
更可在社會環境與地景環境裡展露痕跡
端看攝影者能否適切捕捉
詮釋者能否心領神會

在這層意義上
吳政璋的作品就像另一種關於台灣的地景肖像
國族主義挪用特定地景
將其打造成國族獨有、超脫歷史
象徵「榮光」的集體圖騰
這類舉動在歷史上並不罕見
中國國族主義對萬里長城的政治操作
或是台灣國族主義的玉山崇拜實踐等
如今都是台灣民眾集體經驗的一部份
吳政璋的創作套用類似的影像邏輯
卻是將負面、當代的「非自然」場景提升至「以台灣之名」的國族層次
並利用風景攝影的美學手法轉化呈現
形成另一種吾輩不想正視、卻無以迴避
真確存在的台灣「面貌」考察
無臉人的插花現身
像是在照片裡寫下一個個突兀的大問號
在他狀似虛無、含混曖昧的姿態背後
蘊含著一股同樣關切社會議題
卻墊基於概念操作、美學實驗
以及影像策略的視覺實踐新路線
迥異於傳統紀實攝影家介入現實的態度與手法
值得我們持續注目





6 則留言:

  1. 我家鄉的名字出現了,太感人了。

    回覆刪除
  2. 懺悔吧!人生就是無常的戲曲!

    回覆刪除
  3. 恭喜哆啦老師獲頒行政院文化獎

    回覆刪除
  4. 恭喜老師啊!這個榮譽實在是太晚來了呢!

    回覆刪除
  5. 謝謝大家.一起努力!

    回覆刪除
  6. 雕塑公園這張最有趣。哈。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