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15日 星期四
歲月敘事 - John Berger & Jean Mohr
分類:
意念者
推介一本剛上架的新書 --- 「另一種影像敘事」( 張世倫 譯 )
Another Way of Telling ( John Berger & Jean Mohr )
這是知名的美學藝評家 約翰‧伯格與資深攝影家 尙‧摩爾合作
合力探討有關影像本質與敘事建構的經典之作
生動的例証,精闢的論述,進步的思維 ....
值得大家慢慢細讀
歲末歲初之際
將它放在案頭,隨時翻閱
也是另一種不錯的過年方式罷 ....
推荐序
另一種言說
" 我們居住之處,四處早已是現實的美學幻覺 ‧" --- Jean Baudrillard
拍一張照片,就是按一下快門,不是嗎 ?
按一下快門,時間被截取,前後脈絡頓失,是嗎 ?
一張護照相片跟一張夕陽落日都屬同一種真實,是嗎 ?
一個農夫的眼睛,看到事物的本質,他比攝影/評論家直接而實在,不是嗎 ?
一個盲童的眼睛,看見了鏡頭不可及的隱秘深處,是嗎 ?
一張猴子拍出來的照片比較直覺與客觀,是嗎 ?
一張可以隨身攜帶的照片,比一個隨身攜帶的右大腦裡的記憶體,更具符碼化而值得信賴,不是嗎 ?
文字與影像如一對夫妻,結合圖完整,分離是解脫,是嗎 ?
文字與話語可以美妙描繪的事物,用影像直接敘述即扼殺想像力,不是嗎 ?
照片在是片刻的紀錄,永恆的留守,抑或片刻的留守,永恒的紀錄,是嗎 ?
照片在分享的同時,也開始壟斷,是嗎 ? 不是嗎 ?
照片反映時代,但在不同時代解讀,意義開始錯亂,是嗎 ?
相機不說謊,照片是證言,也是謊言,不是嗎 ?
物像被獵取,被擺攝,被複製,被包裝,影像如假包換又虛假成真,是嗎 ?
提問,提問,關於攝影,我們不停提問‧
前輩攝影家 張才在受訪時曾說 :「我們不僅是要看照片,而且要去讀它,必須知道怎麼去讀影像‧」
但如何讀呢 ? 老先生又欲言還止‧
關於影像的詮釋,有幾句簡短的語彙是這樣說的: :
‧照片就是「曾經」,是「回憶也可能是夢幻」 ----- Roland Barthes
‧影像就是當下「永不再來」‧ ----- Jeanloup Sieff
‧它是「珍藏下來的一刻」 ----- Irving Penn
‧它是「向永恆搶過來的幾秒鐘」 ----- Robert Doisneau
‧拍一張照片就像在世界上某處找回一部份自己 ----- Eva Rubinstein
‧攝影隨時都有一種安靜的不安 --- 等待決定的瞬間 ----- H C Bresson
‧沒有所謂「決定的瞬間」,生活中每一刻都是決定的瞬間 ---- Robert Frank
‧每一個影像是一個瞬間,每一個瞬間就像一次呼吸,前面一次呼吸不會比後一次重要,
是所有呼吸的連續造成生命 ----- Mario Giacomelli
‧我的影像不抗拒任何人,是抗拒時間 ----- Mario Giacomelli
‧攝影是「當意識想獲得某種東西時的理想手臂」 ----- Susan Sontag
‧照相機拍下的只是些細節,無法印証一般性的真理 ----- Mac Riboud
‧攝影家的特殊視力不在「看」,而在「適時在場」 ----- Roland Barthes
‧我不是攝影師,我是蒐集照片的 ----- Josef Koudelka
這些佳句名言訴說攝影的「在與不在」「見與不見」,但似乎也欲言還止‧
「另一種影像敘事」這本書,或許讓我們可以在實證與理論的迷陣中,試著尋找另一個出口‧
這是一本從攝影者、被攝者、觀看者、使用者的不同角度去探索攝影本質的書,以實証的分析,美學的
探究,心理學/俗民學/社會學的介入,生動地引導讀者尋找:攝影在顯露的外貌下可能蘊藏底內涵與意
義,儘管最終的結論仍可能是:「含混曖眛」‧
在「另一種影像敘事」中,攝影家 Jean Mohr 以一種接近行動研究的方式去參與和紀錄山區農民的勞
動,並訴說他在攝影過程中,被攝者的關注點以及相機看不見的私己心情與負荷‧這些圖像之外的言說
,闊增了事件表相的多向思考與深層情感‧
如果影像不加圖說,沒有線索,會變成猜謎遊戲嗎 ? Jean Mohr 從自己資料庫中挑出一些照片,並找
來工人、花匠、學生、理髮師、女演員、銀行業者、舞蹈教師、神職人員與精神科醫生等來看照片,問
他們::「你看到甚麼 ?」
各人殊異解讀之後再對照作者的註釋,不禁叫人啞然失笑‧時光的切片終究是謎,光影畢竟就是光影,
即使逼真銳利,當訊息不明時,留下的只是含混的猜度,照片成為性向測驗器‧1983年法國電視台推
出一個新節目:「一分鐘,一圖像」,請來作家、商人、司機、政客、小學生、麵包師傅 … 等各路人
馬,每人花一分鐘對一張照片發表看法,引發大家對攝影的討論與關心,這個主意應該是受此書啟發‧
知名的視覺評論/作家John Berger在書中,深入淺出地分析解讀影像的方式與可能性‧他認為相機傳
送的事物形貌,既像是沙灘上的腳印也類似一個人造的文化加工品,它宛如某個已流失之物的自然遺跡
,也可以視為一個新建構物‧照片從屬於某種社會情境下,可以成為文化建構的一部份‧他試著挑選出
Andre Kertesz的幾張圖例剖析,照片雖然代表的是一個「時間」,一個「瞬間」, 但當這「瞬間之
相」有許多資訊可被閱讀時,它就提供了引用的「長度」,照片本身並不代表那個長度,這引用的長度
不是時間的長度,被延長的並非時間,而是意義‧
John Berger 所感興趣的是觀看→搜尋→揭示的過程與層次‧他認為在每個觀看的動作裡,總有對意
義的期望‧這個期望應該與對解釋的慾望區隔開來‧觀看的人也許會在事後解釋,但早於這個解釋之前
,人們便已期望著事物的外貌內,或許存在著一個即將顯露的意義‧只有透過搜尋裡的各種選擇,才能
對所見之物進行分疏區隔,那些被看見的,那些被顯露的,正是外貌與搜尋的共同成果‧
為了讓純粹的影像敘事,為了嘗試連結外貌的斷片以及延伸意義的轉換,John Berger 與 Jean Mohr
將150張照片編輯成一組系列:「假如每一次 …」,裡面不附帶任何文字,照片排序與閱讀方式也無規
範可尋,主軸是一個農婦生活的迴想,讀者卻可以沿著這條線,若即若離,自由解讀,在主觀與客觀的
交融中自行走出一條路來‧作者說,這不是「報導體」,更像是一篇「散文體」,讓影像曖昧的本質牽
引出更大的聯想空間‧
John Berger說:「一個人是沒有辦法用字典拍照的‧」正如Jean Mohr所闡釋的,一個人也是沒有辦
法用舌頭拍照的‧影像或許可以這樣言說,那樣言說,但終究它所附著的光影文本,仍是那麼曖昧隱
誨,仍舊可以開放自由想像,這是影像的本質,也是它的魅力所在‧至於真不真實 ? 也沒那麼重要了‧
作家 Mary Flannery O’Connor說:「我主張所有種類的真實,你的真實和所有人的真實都存在的,
但在所有這些真實的背後,卻只有一個真實,那就是根本沒有真實‧」這句話是Robert Frank 的最
愛,他把它貼在牆頭上‧
「另一種影像敘事」是1982年出版的,至今才見到第一刷的中譯本出版,雖然遲到整整四分之一個世
紀,但回首讀來,這些例証線索仍是那麼生動有趣,慧黠啟迪,極具創見與想像力,一點不落人後‧在
眾聲喧嘩的現今出版品中,這本書獨特、厚實而靜謐,但不用懷疑它蘊涵的火花與光彩‧
( 張照堂 )
很棒的書
回覆刪除開心閱讀中
謝謝老師推薦
很棒的書
回覆刪除開心閱讀中
謝謝老師推薦
除夕這天,我也買了這本書
回覆刪除感覺真好,會仔細閱讀
謝謝您的推薦
酸梅豬也是許豐明 敬上
過年前在誠品旗艦購入
回覆刪除當作年假作業K完了...
真的是一本很棒的書
回覆刪除買了看了
是一本令人咀嚼再三的好書
有攝影者的心聲
也有評論者對攝影的觀點
值得買
It is my first time to visit this blog. I love the
回覆刪除music.That reminded me some forgotten emotion of
the past.
It likes the river of the memborary which can not
catch the
ture mement. I am also sacried to face the any
photos.
Maybe, I feel sad for the moment they are going to
keep......
the music just make me sad.l am leaving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