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5日 星期二

歲月鄉親 - 李檣 (3)



( 定邊 雷圈 / 1985 / 李檣 )

「照像的路漫長,尤其不能記投入和回報。」
-- 李檣


最近李檣在網路上陸續發表二十幾年前的作品
編織成ㄧ本豐厚而動人的陜北家鄉誌
這些意象不是一個外來者那麼容易意會與融入的
李檣的鏡頭安靜而不著力
就因為不用力 , 反而顯現真正的力道

瀏覽李檣的鏡頭語言
不由令人想及沈從文的文筆書寫
這些影像 , 好像沈老提著相機從湘西走入陜北做紀錄
人、生活、季節、土地、信仰 ....
在歲月風霜中滋生、勞動、愛戀與老邁
生命總有真情流露與黯然神傷的一刻
但因為作者有溫煦、寬厚與包容的心胸
人間情懷自然顯得雋永而深邃啊 ...










( 郝灘 許連圈 / 1983 )














( 鹽厰堡 / 1982 )














( 定邊 白泥井 / 1983 )














( 翻手 / 1983 )














( 祈雨 / 1988 )














( 祈雨 / 1988 )














( 迎親 / 1986 )














( 婚嫁 / 1986 )














( 旱船 藝人 / 1987 )














( 神木 大保當 / 1986 )














( 橫山 波羅 / 1983 )














( 木瓜勾 地窖 / 1987 )














( 佳縣 大頁峰 / 1988 )














( 佳縣 / 1988 )














( 黃河 . 佳縣 / 1983 )














( 佳縣 / 1989 )














( 白刺灣 / 1982 )














( 保德 趙家勾 / 1989 )














( 保德 趙家勾 / 1989 )














( 長城 . 柳樹 / 1986 )














( 定邊 二道梁 / 1985 )














( 紀畔 上沙渠子 / 1984 )














( 定邊 周台子 / 1989 )














( 大路溝 / 1985 )














( 定邊 磚井 / 1984 )














( 看戲 / 1984 )














( 賽驢會 / 1989 )














( 擠熱鬧 / 1986 )














( 腰鼓 / 1986 )














( 腰鼓手 / 1986 )














( 小木匠 / 1983 )














( 花馬池 老鹽工 / 1986 )














( 姬原 市集 / 1984 )














( 驢市 / 1985 )














( 市集 / 1985 )














( 市集 / 1983 )














( 市集 / 1984 )














( 靖邊 五里灣 / 1983 )














( 靖邊 大路溝 / 1983 )














( 靖邊 寧條梁 / 1984 )














( 靖邊 喬溝灣 / 1983 )














( 門窗 / 1982 )














( 羅龐原.姨婆 / 1984 )














( 推磨 / 1984 )














( 米指印斗 / 1983 )














( 煤油燈 / 1988 )














( 治病 / 1986 )














( 盤算 / 1985 )














( 油房庄 / 1984 )














( 老婦人 / 1985 )














( 王盤山 / 1985 )














( 磚井 王圈 / 1985 )














( 揚場 / 1984 )






以寫實主義的立場

-- 李檣上世紀八十年代紀實攝影印象記 ( 蕭沉 )


上世紀八十年代其實離我們很近,也就二十年,可前面一加“上世紀”三個字,感覺便跟古代似的
古代就古代吧,反正二十年也是個不短的日子,又一代人起來了
所以“古人”李檣在電話線的那頭對我說,他那時攝影,沒太多想法
就是覺得陝北老家是他的根兒,拍那裏更多是出於本能
這倒很有別於許多城市攝影人,他們不拍自己的生長地,反而跑到很遠處去拍不熟悉的陌生人
所以,當年一大群狂奔到新疆-西藏等地拍片子的人,其實沒幾個真能拍出來的,片子也多是皮毛,獵奇而已

“古人”李檣不獵奇,也實在。我覺得那年頭凡生長於中國鄉村的攝影人都非常實在,沒什麼花花腸子
也不像許多城市人,挖空心思搞什麼攝影“藝術創作”,竟玩虛頭八腦的所謂唯美或印象派乃至模仿來的現代派
所以,我們看那時有過鄉村生活經歷的人,尤其是陝西-河南-山東等地攝影人的片子
基本都是老老實實-踏踏實實-紮紮實實的,儘管曾被人家嘲諷為“土鼈”之類不開化的一群
但至少這些人的攝影還叫攝影;而那些嘲諷他們的人及其“作品”,今日回頭再看,反而什麼都不是了

紀實攝影在“古代”的上世紀八十年代時,雖沒幾個人能搞清這一概念或說詞究竟意味著什麼
但“寫實”二字大家還是知道的,亦或叫寫實主義或現實主義
不過,今天即使我們拿“紀實攝影”這頂帽子給李檣那時的片子扣上,也很合適
有關“紀實攝影”的定義,不妨引一下1985年美國[南卡羅萊那大學]的斯蒂芬尼·安克萊恩
在其《紀實攝影的新定義》一文中曾歸納的三條 --
[1] 紀實攝影是由一個技藝高超並富有獻身精神的攝影家以任何畫幅的照相機拍攝的系列照片
它能抓取人類狀況的現實本質,展現生活條件,不論是好是壞
[2]紀實攝影是對被研究社會狀況的視覺描寫。其中流露出拍攝者的關心,並表明可能需要作哪些變化
[3]紀實攝影是解釋人與環境及人與社會活動之間相互關係的解說性照片 ....
由此來看,李檣攝於八十年代的這數十張照片,是大可以滿足上述三個條件的
當然也就完全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紀實攝影!

當然,看一位攝影人的照片,理論概念其實不重要,重要的還是照片本身的話語和內容
李檣這七十張貫穿整個八十年代的照片一路看下來,我覺得給我的感受有如下重要幾點 --
1. 與自我情感有關;2. 與鄉村生活有關;3. 時代消息有關;4. 審美立場有關
以下我想分別略述幾段,也算是一種闡釋性評述吧 --

1. 自我情感

李檣的老家在李崾峴,屬陝西-定邊縣,也是他照片中經常出現的那座村落
“崾峴”的意思就是 -- 後是山,兩側是溝,中間那塊隆起的高地便稱為崾峴
幾無生態水源,交通極為不便,依現代人的說法,也是個人類很難生存的地方
但據李檣講,從他的高祖李生歧開始,這支李姓家族已在此繁衍生活了兩百多年
而在定邊縣的地圖上,卻一直沒有李崾峴這個村落
雖然這個村落的人口與面積比地圖上標著的某些村落要多要大
1970年以前,小時候的李檣曾在李崾峴生活過數年,此後隨父母搬到了定邊縣城
他不間斷地以探親及攝影的方式頻繁回到李崾峴基本是從1985年開始的



( 李檣 父母親 )








( 李強《檣》. 李毅 . 李燕 / 1967 )








( 李檣的祖母 / 父親 合影 / 1955 )








( 全家福 . 李檣《中下》/ 1966 )


李檣對老家李崾峴的記憶雖停留於11歲以前,但用他自己的話說 --
是祖母對李崾峴和老家人的講述以及與李崾峴的血緣關係
延續著我對李崾峴的情感 / 人情世故乃至人的本來 ...
是的,李崾峴至今還住著與李檣有關的不少親戚,連同村裏的男女老少在內
李檣能叫出名字的竟有100餘人,這份血濃於水的情感,只看這個數字便清楚了
所以李檣拍祖母,拍鄉親,拍他們的勞作與生活,是絕不同於某位陌生攝影人的,更非獵奇
我簡直可以想像他按下快門時,那些熟悉的面孔,熟悉的環境,熟悉的語言交流
熟悉的生活習俗等等,都會在不知不覺中融進鏡頭
那時,他說不清自己究竟是在拍照,還是長久地沉浸在故鄉濃濃的黃土氣息中



2. 鄉村生活

中國是農業大國,鄉村人口與面積占75%以上。尤其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
陝西地區的城鄉差別感覺不是很大,皆有濃厚“黃土”意味
即使是省會西安,似乎到處也是土
所以,西安的城市攝影家之所以大都拍鄉村,恐不覺得有何突兀
李檣拍鄉村,當然也還有一層故土的情愫在心底裏,包括兒時的鄉村生活經歷
雖然八十年代前期他一直在定邊縣委宣傳部工作,後期又考入[魯迅美術學院]
新世紀後再度移居[西安美術學院]教書,改換了身份
但他至今做夢(即使是城裏的情節或超現實的夢)背景依然是老家的土牆土院
況且鄉村生活的諸多風俗,似乎比城市保留得也完整而有趣

我們看李檣拍回的李崾峴及定邊地區鄉村,既有婚喪嫁娶的生活,也有趕集交易的買賣
既有耕種收穫的勞作,也有腰鼓社戲的娛樂
甚或也還有祈雨-殺豬-曬鹽-馱水-碾米-賽驢會-跑旱船-木匠活等各種生活與勞作消息
可看出那裏的土地溝壑雖然貧瘠,生存環境雖然惡劣
而其中的人民卻依舊以各種方式豐富著自己的生活,且保留與繼承著中原文化的許多傳統
這裏需要稍加強調的是,“記錄”一方水土乃至人間萬象,雖是攝影最基本的本質屬性
但這種“記錄”也並非隨便一按快門就算OK了
我們從李檣的照片中不僅看到了有關鄉村生活的諸多消息
同時也能讀出屬於他個人的情感閱歷與審美意趣。

3/時代消息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陝西鄉村是個什麼樣子,民生是個什麼樣子
李檣的李崾峴及定邊地區的影像,很直觀地告訴了我們
從那裏村民們的穿戴服飾到房屋形態/室內陳設到生活器具/公共設施到私家院落
勞作場景到土地環境/交易集市到文娛活動等等
我們完全能感受到八十年代陝西鄉村的貧瘠與落後,單調與淳樸
那時,時代民生方面的更多消息其實是對“維繫最低生存標準”的反映
儘管已“解放”了三十多年,卻令人感到“解放”與民生基本無關
如果有關,也是精神上的破壞與物質上的更加貧乏

時代在文字上可以說謊,但在圖像面前卻無能為力
(而以往那些蓄意擺拍的“假大空/紅光亮/高大全”是遮掩不住且馬腳四出的)
而八十年代紀實意義上的攝影之所以珍貴,便在於如李檣一樣來自民間攝影人的如實記錄
我們看時代的消息看的是什麼呀,不是美術化的“唯美與現代派”
那些東西太淺薄/太文藝腔/太離題萬里/太自以為是/太虛弱/太奶油了,也根本看不到時代消息 ...
在時代真相面前,美術化的唯美或現代派“攝影藝術”太脆弱了,太小兒科了
充其量只是一些無聊的智力遊戲而已
歷史證明,攝影不是美術!不需要將真相鼓搗得面目全非!
攝影的基本底線就是真相!而喪失真相的攝影,必將被時代所無情淘汰!

4. 審美立場

審美一向包含兩大方面,一是行而上思想精神的,一是行而下文藝作品的
此正《易經》所言“道行而上/藝成而下”
某人認為什麼樣的事物才是“美”的,這本身便代表自身的審美立場
比如追求唯美者認為畫意般的小花小草青山綠水才是美的
那他勢必要將小花小草青山綠水弄成“山水畫兒”
而傾向紀實者認為凡俗中的淳樸農民才是美的,哪怕是幹粗活-講粗話-喝粗茶等等
那他的鏡頭所指,勢必是那些粗獷憨厚的最底層鄉土民生。李檣當屬後者。

我覺得李檣在攝影上的審美觀,比較符合傳統而樸素的美學思想
這從他八十年代的影像中便可感知出以下幾條:
1/真與善才是美;2/現實本身就是美;3/美就是生活;4/美就是直覺;5/勞動產生美
事實上整個八十年代的中國攝影,大體可分為三大類:
一是唯美風景;二是受西方現代派影響的實驗影像;三是秉持紀實意義的寫實主義攝影
而寫實風格又尤數陝西群體的胡武功-石寶琇-侯登科-焦景泉-李勝利-潘科等所掀起的西北風
李檣那時雖並未加入到西北風行列(較上述諸人/年齡也小十来歲)
但其八十年代的影像卻與他們可謂不謀而合。

統觀李檣八十年代的攝影作品,上述四方面僅為筆者極其個人化的看法與印象
不足以涵蓋其整體的攝影脈絡
然寫實風格的攝影在唯美與現代派大行其道的八十年代無疑是非常珍貴的
也是八十年代中國攝影的稀有財富
它甚至直接影響到九十年代紀實攝影的全面展開
為中國紀實攝影向多方向多風格的發展做了堅實的鋪墊


( 2007.12.22 / 天津 )




2 則留言: